Incident Breakdown: Why was a 3-year-old boy served wine on a Cathay Pacific flight?

事件分析:國泰航空航班上三歲幼童為何被誤送上白酒?

上個月,國泰航空一名空服員在商務艙誤將一杯白酒遞給一名三歲男童,引發對誤送食物與飲料所帶來健康風險的關注。本報導分析航班上飲料混淆的常見原因,並為乘客提供避免誤食可能影響健康的食物或飲料的方法。

1. 航班上發生了什麼事?

4月24日晚,一家三口登上國泰航空CX255號航班,從香港飛往倫敦,均坐在商務艙。男童靠窗而坐,其父位於走道旁座位。一名機組人員誤將一杯白酒送給男童,而非他所點的水。

男童喝了一小口後說「水」味道酸澀。另一名機組人員立即致歉並更換為水。父母將此事報告給一名資深機組人員,後者聯繫了機上一名法國醫生。醫生安慰父母,稱男童應無大礙,並提到在她國家,五歲孩童可能會接觸少量酒精。

資深機組人員還通過機上Medlink服務尋求地面醫療建議,得到的指示是讓男童多喝水並觀察其狀況。男童未出現任何不適或疾病症狀。國泰航空提出退還男童機票費用、提供三張單艙等升級券,並支付與事件相關的醫療檢查費用。然而,父母(均35歲)對此不滿,擔心少量酒精可能對男童造成長期健康影響。

事件發生超過兩週後,父母尚未為男童安排醫療檢查。

2. 這是單一事件嗎?

一名匿名國泰航空乘務長表示,由於商務艙的個人化服務模式,此類錯誤較為常見。「大約99%的此類失誤發生在商務艙,機組人員接受多位乘客的飲料訂單後,會在備餐區的托盤上同時準備多杯飲料,」她解釋道。

她指出,若飲料未清楚標記對應的乘客或座位,容易導致誤送。相比之下,經濟艙以推車逐一提供紙杯飲料,這樣的錯誤較少發生。

乘務長強調,商務艙預先準備飲料托盤的做法增加了錯誤風險,這一觀點也得到業界專家的認同。

3. 飲料混淆的成因是什麼?

乘務長表示,最常見的錯誤包括將氣泡水誤認為普通水,或將白酒誤認為蘋果汁。

另一個典型錯誤是混淆Coke Zero與Diet Coke。Coke Zero含有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鉀的甜味劑組合,而Diet Coke僅使用阿斯巴甜。

「有些乘客點了Diet Coke,卻被送上Coke Zero。這可能很嚴重,因為某些人可能對Coke Zero中的甜味劑過敏,」她說。

「許多機組人員難以區分這些飲料,也缺乏對相關健康風險的認識。」

4. 若飲料混淆帶來健康風險,該如何應對?

香港公立醫生協會副主席郭宏駿醫生表示,若三歲男童僅喝了一小口,健康風險應較低。

「風險取決於酒精攝入量。若量多,需注意是否有頭暈、失去意識或嘔吐等症狀。既然男童在飛行中無恙,酒精中毒的可能性似乎很低,」他說。

「若有人誤喝酒精,應盡量吐出,並多喝水稀釋。」

郭醫生建議,有食物或飲料過敏,或因藥物無法飲酒的乘客,在訂票時應通知航空公司,並攜帶過敏藥物,如腎上腺素注射器,必要時附上醫療證明。

「過敏反應可能包括皮疹、呼吸困難、噁心或腹瀉,嚴重時可能需使用腎上腺素注射,」他補充道。

若遇緊急情況,郭醫生表示,機組人員會通知機長,由機長決定是否需轉飛其他機場進行醫療救助。

5. 如何避免類似事件重演?

乘務長透露,國泰航空為實現擴張目標,匆忙聘用經驗不足的機組人員,導致培訓不足。

「許多新空服員被分配到商務艙服務,如今僅兩年經驗即可輕易升為乘務長,過去則需多年積累,」她說。

「有些機組人員不願在餐巾上標記飲料以作區分。」

「我會特別小心檢查飲料,甚至聞一聞以確保無誤,但大多數新機組人員不遵循這一做法。」

 

資料來源: 南華早報

返回網誌